雕塑艺术的“三层发展说”

摘要:雕塑从萌芽到当下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总体来说,它经历了形式、形象和意味的三个层次。在形式层,雕塑所呈现的是对形体性状的初步感受,以及对自然秩序、规律、节奏、韵律等的掌握与运用,其作品处于萌芽状态,更多地体现了雕塑家的心理意识;在形象层则把这种心理意识具体化、物态化了,其作品呈现出某种情欲性与社会性的结合;在意味层上,雕塑凝练了前两个层次的内含及意味,并有所超越。这三者的区分是相对而含混的。

雕塑艺术

不锈钢雕塑艺术

一、形式感受

对雕塑的起源进行探究,就不得不涉及艺术起源问题。常见的艺术发生理论主要有:游戏说、巫术说、劳动说等,其中艺术起源于劳动的说法,在国内学界处于主流地位,本文也采取劳动说,认为艺术产生于劳动。当然,艺术发生的原动力并不是单一的,而是极其复杂的,在游戏、劳动、巫术等活动中,原始先民的想象、幻想和情感纠缠在一起,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建了一个系统,组成一个合力,共同推动着艺术的发生。在这个系统里,并不是每个因素都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其中有一个因素决定着其他因素的产生和发展,成为艺术发生的根本动力,这就是人类的生产劳动实践。马克思主义被称为“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钥匙的新派别叫“,认为宗教、国家、法律、道德、科学、艺术,“都不过是生产的一切特殊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可见,生产劳动实践是艺术发生的根本动力。

生产劳动实践为雕塑艺术的发生创造了前提,对于原始艺术萌芽期的造型艺术而言,它更多作用于人的深层的心理结构或者说形成了对改造世界的初步心理认知。从石器工具的进步上就可以看出原始先民对形体、形状的初步感受。原始时期的石器造型发展大约经历了尚无定形、略有规范、均匀规整和带有装饰品等四个阶段。其中的每个阶段都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而且在性质上也是不同的。前三个阶段(尚无定形、略有规范、均匀规整)即是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对石器形式合规律性的要求和主体感受,如手感舒适、相互对称等:后者(带有装饰品)则是要求满足精神性的某种程度上的享受,在石器工具上附加了社会性的内容,如原始部落中的石斧及装饰就不能作为实用而存在,就成为了部落力量和权利的象征,赋予了其独有的符号象征和观念意义。这样,区别于工具制造和劳动过程,原始先民们的意识形态活动,亦即包含着宗教、艺术、审美等在内的原始审美心理开始形成。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石器工具并非雕塑,但又具有雕塑萌芽的性质。原始先民在漫长的生产劳动过程中,对自然秩序、规律、节奏、韵律等的了解、熟悉和运用,使客观世界的合规律性和主观的合目的性达到了统一,从而产生了早期的美的事物和对美的事物的初步审美感受。也就是说,劳动生产过程中,人把对自然秩序、规律、节奏、韵律等的把握赋予物质世界形式的改造上,尽管这些本是物质世界拥有的,但却是通过人的主动把握抽离出来的,形成了某种概念性、抽象性和理念性的认知。因此,最早的审美感受并不是什么对具体“艺术”作品的感受,而是对形式规律的把握,对自然秩序的感受。可见,原始先民们逐渐熟悉和运用了节奏、韵律、对称、均衡、重叠、粗细、疏密、反复等自然规律和秩序。这就是原始陶器上纹饰造型之所以流畅、优美、和谐的原因。

但这种对自然规律和秩序的认识以及由此反作用于自然的改造,在人类早期并不繁复,值得一提的是,这种认识保留了下来并深刻地影响了早期人类的文化心理构建,对后来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形象呈现

雕塑形象的形成是在先前形式感受的基础上继承和延续的。受社会、宗教、伦理、政治等影响而产生变异,同时在变异中开拓、丰富和完善了这种形式感受,其具体表现在雕塑作品的形象上。雕塑形象指的并非是原始阶段具有萌芽性质的“准雕塑”或存在于原始神话传说中的“神人⋯英雄”的面貌形象的描绘上,而是严格意义上的雕塑。即是说,在雕塑形式层大多停留在人们对自然秩序、规律的心理感知上,在雕塑的形象层则是这种心理感知的物态化,体现了人心理情欲与社会性的交融作用。

形象层与形式层,或者说形象与形式,其区分是相对而含混的。大体来说,所谓的形象或形象层,一般指艺术作品所呈现出来的具体的形体状态,之于雕塑而言,则是作品的动态、行为、动作、故事情节、材料的性质等的混合成的具象或具象世界。它们构成了所谓再现型艺术作品的题材、主题或内容。比形式层更进一步,在形式层阶段的雕塑或严格说“准雕塑”只具有雕塑的因素,它更多地体现在心理的感知上,如对形式规律、自然秩序的把握和感知,而非具体的实物再现。

那么,在形象层阶段的雕塑所应具有的品质是什么呢?

上文谈及的形式层更多地体现在人们的心理感知上,而非实物上,那么,在形象层则落实到了具体的实物上,呈现为具有众多种类和形态的艺术作品的形象世界。这其中的演变并非朝夕之功,而是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这彰显了人们征服、改造世界的强烈心态,并将内心的情感体验以物质的形态展现出来,供人们膜拜和欣赏。因而,对雕塑形象层的分析研究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形象上,而是要深入到表面形象下的深层心理结构上。正是这些深层的心理结构所蕴含的情欲性,把人的生命力量渗透在艺术的世界中。而这种所谓人的生命力量,其中既包含动物性的本能冲动或非理性的方面,又并不能完全等同于动物性;既有社会性的观念、理想和理性的方面,又不能完全等同于理性、社会性,而是二者之间的交融互渗,表现为希望、期待、冲动、要求、力量和运动,它们或以净化、或以冲突、或以平和静美、或以急剧紧张的形态,呈现在艺术世界的形象层之中,从而打动着、感染着人们,启发、激励和陶冶着人们。

因而,在此层面的雕塑形象就显现出一大特点,即融合了带动物情欲性和社会客观性这两种属性。动物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也即自然的人化。这种统一、人化将回归到个体与群体的层面上来,对个体层面而言就是回到那最初、真实的自然情欲和生命冲动中来;对群体层面而言则是回归到被伦理、宗教等规定了的、束缚了的动物性的社会性要求中来。

三、意味追求

事实上,形式层和形象层都存在“意味”,这种“意味”构成了雕塑作品的意味层,它既包括前两者(形式层、形象层),同时又开拓了第三者(意味层)。显然,意味层明显超越了前者,它的超越之处既不只是对形体形状的心理感受,也不单单是情欲与社会性客观作用的结果或情欲在众多艺术种类里的实现和满足,是扩充至人的整个心理状态,连接天地、自然、人伦、道德等,寻找到一种永恒的东西,一种长久的持续的可品味性。那些诉诸于感官、感知和情欲刺激的艺术作品,只是一时的,一满足便可了事,再看时便已索然无味,如当代众多“名噪一时”的雕塑作品,利用色情、血腥、荒诞、颓废的形象和状态来博人眼球,虽然当时被人们津津乐道,但终究是犹如昙花一现。与此相比,却总有些经典的雕塑作品让人回味起来令人感到兴奋和满足。伫立在这些艺术作品面前人们总是流连忘返,而正是在这玩味中,便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整个心灵。

司空图在《诗品》中探讨了“味外之旨”(意味层)的内涵,即是对“韵外之致”“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艺术形象的无限联想和品味,它构成了艺术批评的重要原则,也是艺术创作追求的目标。一件艺术佳作,给我们留下的究竟是什么味道,只有靠亲自去品味、咀嚼,有人从中感受到了“人生不满百”的岁月短暂;有人从中感受到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凄怆;有人从中感受到了“国破家亡双泪暗”的悲凉;有人从中感受到了“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与思念。凡此种种,无不让人体味到更深沉的人生意味,这是很难用语言说得清楚的。

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强调最多的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如“大乐与天地同和”“文者,天地之心哉”等无不是艺术追求的最高、最远的境界。然而,这境界不再限于艺术作品,它包含了人生意义、生命价值等终极关怀。这就为意味层的“意味”寻找到了最大的支撑。意味层的“意味”,超越了情欲形象和感知形式的人生意味,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种类或内容,便来自这种“天人合一”的感悟,即其中包含有客观规律性和主观合目的性相统一的情感的同构感应。正由于把握宇宙自然普遍规律性和人生意味的沟通交会,使得艺术作品传达出的命运感、使命感、历史感、人生境界感等,具有了某种神秘的伟大力量。

不锈钢雕塑厂家总结:艺术无所谓进步,它不断地总结、构建不同时代人们的整个心理变化。这变化是反复复杂的,但它的基础——人的某些精神不会改变,贯穿始终,它超时空,超人类,把消逝的历史时间凝结起来以各种载体呈现出来,赋予历史以真实的生命。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雕塑风 » 雕塑艺术的“三层发展说”
广东佛山鑫踏不锈钢雕塑厂家
雕塑设计、制作及安装一站式服务,电话:15916552655
扫二维码,提供专业咨询及价格
分享到:
赞(6)

探讨交流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